2025年3月5日,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政府的主要工作和成绩,阐述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走向,并部署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任务。一份《报告》犹如一份施政纲领,读懂《报告》就是读懂未来一年的发展规划、目标方向和行动路线。为此,我院邀请到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钟晓敏教授、财政税务学院院长付文林教授、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执行院长童光辉教授、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张帆教授、地方财政研究院副院长鲁建坤教授、司言武教授和郑家兴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围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数字经济创新、提振消费扩大内需、零基预算改革、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和国际税收等领域,引领大家更深入的剖析《报告》内涵,更准确的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钟晓敏教授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注意到2024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只有0.2%,与3%的预定目标有一定差距。这个指标反映出消费需求不足依然是我国经济现在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为此,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了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表述与之前有所不同,总体精神是要更加加大对经济的刺激力度,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主,通过提高赤字率、增加发行各类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政策的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在政策出台实施中特别强调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避免因政策落地偏慢效果不及预期。
付文林教授
2024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极端困难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GDP取得了5%的增长,就业、消费和通货膨胀等重要宏观经济指标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科学谋划落实的成果。李强总理对2025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有以下两点学习体会:
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2025年的财政赤字率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近30万亿元,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发行总规模达到近12万亿元,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规模,这么大的财政支出力度,对保障我国的消费升级、教育和养老等民生性支出,提供了压舱石的作用,不过,需要各级政府要改善财政管理,最大限度监督对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效应,更要强化对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管理,在当前整体经济比较困难的环境下,政府必须要真正“坚持过紧日子”,用好每一分财政资金,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福利提升助力。
二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实现“弯道超车”。这总体上还是一个全新的“赛道”,也是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领域。政府和企业如何协同创新,在体制机制上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很多制度空白。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内外地区间税收收入分配、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影响等,有许多研究和政策空白。我们生活在浙江、杭州这个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有义务和有机会再这方面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
司言武教授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关于税收方面的政策举措相对往年的报告有所减少。报告主要在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这部分,提出了“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 促进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财源。”如何理解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报告中提出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倚重的政策发力点集中在财政支出政策上,而税收政策体现了总体上求稳的思想,换句话说,目前不宜再实施大规模减费降税,财政收入政策保持了稳定性,就能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驾护航。二是在财政收入政策总体求稳基础上进行政府财力分配的结构性微调。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将相关税收下划地方,以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激励地方政府改善消费环境,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三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避免这几年地方政府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中出现的弹性过大和过度竞争,确保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四是探索地方财源培育激励机制,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地方财源。例如支持地方优化经济结构,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鲁建坤教授
大力提振消费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从居民增收扩大消费能力、加大财政补贴刺激消费倾向、优化消费环境破除消费顾虑等需求侧进行政策引导,同时通过改善服务消费品供给、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等供给侧进行政策发力,势必能够从根本上提振消费,让居民放心地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童光辉教授
《报告》中在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第一句就提到要“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大家可能会在《财政学》或《政府预算》教科书里面往往把它理解为这是预算的一种技术方法,但其实不是,如果单纯是技术方法的话,就不会把它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这一概念曾多次被反复强调,表明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变革问题,而是整个预算资源配置的方式变化,因此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应以零基预算为切入口,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张帆教授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财源。”实际上早在201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中就已经强调了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意见。提出按照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要求,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将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政府改善消费环境。
的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后移消费税征收改革,是中央政府提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消费税品目中,烟、酒、成品油、小汽车4个税目的消费税收入占总消费税收入的95%以上,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也可能围绕这些税目进行,对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逐步构建地方税收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家兴副教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税收政策亮点突出,在国际税收领域意义非凡,充分彰显了我国“主动规则适配”与“渐进制度创新”相结合的税收治理智慧。在税收与消费协同方面,完善免税店政策意义深远。其不仅能降低进口商品税负,吸引消费回流,减少税收外流,“准离境退税”机制还契合国际跨境消费税协调原则,有望形成“消费扩容 - 税收增收”的良性循环。此外,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复合型税收激励政策,推动消费与产业升级。消费税改革稳步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是“消费地原则”的本土实践,能缓解区域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但为防范税收竞争风险,可参照欧盟建立税率浮动区间机制,完善省际税收清算制度。数字经济税收治理审慎前行。我国对数字服务税采取审慎态度,通过完善数据基础制度等柔性措施夯实税基,避免贸易摩擦,为接轨国际规则预留空间。针对“商业航天”等新业态,可借鉴欧盟经验,探索跨境增值税处理规则,争取税收规则制定权。国际税收合作与风险防范双管齐下。稳定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有力应对“全球最低税”冲击。评估其对“走出去”企业的影响,优化特殊区域税收政策。反避税方面,扩大国别报告覆盖范围,强化新商业模式监管,完善反避税规则。未来,消费税改革、数字税收规则衔接及全球最低税制应对策略,将成为税收研究的关键课题,推动我国税收治理不断迈向新高度 。
会上,参会老师和同学们围绕《报告》中的不同领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付文林教授对学者们的观点也都一一进行了系统性总结与提炼,这对我院今后的研究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