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院凌晨教授和吕梅萌博士研究生合作的研究论文《税收征管、税收收入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发表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4年第10期。
近年来,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地方债务规模快速攀升,同时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导致部分地区地方债务风险凸显,危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同时还强调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探寻能够兼顾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和控制地方债务规模过快增长的体制机制,对构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尝试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视角出发,探讨税收收入增加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影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理论上,加强税收征管将使得市场主体的逃税行为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在不改变税率的情形下,政府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如果加强税收征管能够同时抑制地方债务扩张,那么它将在稳定财政收入和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两方面同时发挥作用。
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利用2006-2021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数据,借助于金税三期分批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加强税收征管对融资平台债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金税三期的实施显著抑制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且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税三期主要通过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引发税债替代效应从而抑制地方债务扩张。此外,金税三期的实施还可能通过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和提升非融资平台企业的公司内部治理,进而在银行信贷市场挤出地方融资平台获得的信贷,进一步抑制融资平台债务扩张。
异质性分析结论进一步表明,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扩张的抑制作用在法治化水平较高、市场化水平较好和财政透明度更高的地区作用更为明显。同时,这一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公开发行债务、以及用于借新还旧和补充公司运营的债券。最后,本文对比了税收征管和税率调整在影响地方债务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加强税收征管和增值税税率下调均能抑制融资平台债务发行,但两者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税率下调主要通过“担保效应”影响债务发行,而加强税收征管则通过“税债替代”影响融资平台债务。因此,税收收入和融资平台债务之间可能存在非对称关系:当税收收入增加时,税债之间主要表现为替代关系;而当税收收入下降时,税债互补将起主导作用。
本文可能的贡献如下:第一,本文丰富了财政收入对地方债务影响的相关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土地出让收入,转移支付,可支配财力等不同收入来源讨论了财政收入增加对城投债的影响,但较缺乏从税收视角的研究。本文研究了金税三期实施引起的税收收入增加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影响。第二,本文拓展了税收征管对财政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已有文献大都聚焦于税收征管对税收收入或非税收入的影响,本文讨论了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三,本文得到的结论为健全化债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