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院首席专家高琳、鲁玮骏博士和章倩宁硕士研究生(已毕业)合作的研究论文《基础设施维护投入与经济增长》发表在《财政研究》2024年第7期。
超常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经验。随着新增投资高峰期逐渐退坡,如何让规模庞大的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发挥应有效益,正变得日益重要,这就要求加强存量资产维护管理,确保存量资产安全可靠运行。国内目前对基础设施维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工程学或材料学视角的讨论,从财政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还相当匮乏,基础设施维护投入的经济效益究竟如何?哪些地区更需要加大维护投入?该如何平衡基础设施的新增投资与存量维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制定基础设施维护投入政策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例,评估了基础设施维护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投入显著提升了城市GDP,且在东部地区、人口规模大、建成区占比高的城市,维护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强烈。利用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数据进一步证实,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投入有力促进基础设施的稳定可靠运行,保障了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揭示了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微观机制。
本文的边际贡献是:第一,在研究对象上,中国既不是基础设施全面步入老化阶段的发达经济体,也与基础设施建设尚存在巨大缺口的低收入国家截然不同,而是地区间基础设施发展进程迥异的发展中大国,基于中国的个案研究有助于丰富该领域知识图谱,根据我们收集的文献,本文是国内较早评估基础设施维护投入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第二,在研究内容上,本文考察了基础设施维护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如何取决于基础设施的使用强度及建成使用时间,有助于为优化中国基础设施维护投入的空间布局及发力方向提供重要政策指引。
本文的政策启示意义如下。第一,加快建立“新建”与“维护”并重的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并重构相关制度。中国应全面落实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持续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切实转变发展观和政绩观,调整增量考核导向,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维护也是发展”的理念,重塑官员的支出偏好结构。其次,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协调的制度,在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方案中,应全面测算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成本,真实反映全生命周期成本。在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中,应逐步将基础设施资产的年龄结构、质量等信息整合到财政预决算报告中,作为人大审查监督财政预决算的重要材料,以基础设施资产质量评估引导科学的运营维护预算投入。
第二,可以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内部投入结构来缓解财政运行压力和风险。适度调整过去特别是经济下行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扩张策略,转而加大存量基础设施维护投入,尤其要保障基础设施的预防性维护投入。这种投入结构调整有助于降低基础设施总投入,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乃至地方财政运行风险开辟新路径。特别是投资建设强度和密度已经较大的地区,财政资源更应当偏向对存量设施进行维护,释放的财政资源还可以更大力度支持薄弱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需求。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