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6%,与9月持平,为四年七个月来低点。此外,10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涨幅为-2.2%,连续32个月负增长。
一些机构认为,CPI低迷、PPI持续负增长,显示中国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中国需要保持宽松的政策操作,同时更依赖出口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中金公司认为,非食品CPI环比增速略弱于往年同期水平,尤其是交通通讯及服务环比增速显著弱于往年同期均值,显示油价下行压力对交通运输价格的向下带动作用,随着油价下跌的效果逐步显现,CPI下行压力将增加。PPI跌幅加剧主要受油价大幅下跌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拖累。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称,中国经济在接下来几个季度可能持续放缓,中国的通缩风险进一步上升。尤其是反腐败使得政府开支大幅下降,房地产市场走软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对各个行业均造成影响。此外,人民币不断升值,加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进一步加大中国的PPI通缩。
巴克莱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称,10月的数据显示内需不振,通缩风险上升。预计2015年PPI还将持续负增长。他下调2014年全年CPI20个基点至2.1%,下调2015年CPI60个基点至2.2%。
中国该如何应对通缩风险?常健认为,10月CPI低迷为央行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操作空间。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可能仍不容客观,这有可能刺激央行出台更广泛的货币宽松措施。预计央行将在今年四季度、2015年一季度分别降低一次基准利率。
刘利刚表示,央行应该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并通过各种渠道更频繁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加快水、电、能源等要素价格改革。
刘利刚认为,中国未来可能更依赖出口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可能继续录得较大贸易顺差。常健也表示,政府号召的“走出去”战略以及投资亚洲基础设施,为解决国内产能过剩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