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警惕PPP导致国企债务水平上升

作者: 浏览数: 36

穆迪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钟汶权指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和地方政府债券将取代融资平台融资,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目前看来,PPP的资金来源还是依赖于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潜在风险是导致国企债务水平进一步上升。

6月10日,钟汶权在“穆迪中国信用风险研讨会”上说,假如PPP还是依赖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资金来源相对比较窄,也不利于开拓新资金来源去推动更市场化的基建投资。

对于PPP中第二个P(社会资本)的内涵,财政部在去年底发布的PPP模式操作指南中明确,社会资本方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它控股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只要不受本级政府控制,央企和其它地方的国有企业都可成为社会资本。

近期这一限制再度放宽。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改委、央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国办42号文)称,对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运营的,在其承担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得到妥善处置并明确公告今后不再承担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职能的前提下,本级政府下属的融资平台公司也可以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

穆迪副总裁、地方政府与公共机构部高级分析师诸蜀宁认为,中国的总体企业债务中国企占大头,央企和地方国企通过PPP模式参与基建项目,是否会增加债务?而且,这种债务增加不是在很直截了当的统计范畴中,更值得关注。

钟汶权指出,现在很多项目是国有企业参与,国企可能不一定完全从经济风险上考虑,项目建成后监控中所获取的信息能否达到市场的要求,是未来的一个挑战。下一步国企即将改革,会更加看重市场效益,再依赖国有企业融资所受的限制会越来越大。

对于如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PPP,钟汶权建议,首先希望提高透明度,包括项目信息要及时准确,费率调整机制要清晰,政府补贴要有可预见性。“民营资本有参与PPP项目,经济上的考虑会更多。现在推的很多PPP项目是政策性的项目,没有太多资料让投资者了解风险和回报的关系,并做出判断。”

此外,社会资本参与PPP,也会考虑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钟汶权说,尽管PPP对长期投资并且是持有型投资者有吸引力,但如果能逐步发展二级市场,有一定流动性,对投资者更为便利,对新项目的定价也会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