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周二表示,中国1-2月经济数字好转带来希望,但还不能急着下结论;而PPI连续四年为负,2015年GDP平减指数也转为负,已经足以判断中国处于通缩之中。
他在北京一场论坛上并指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余地巨大,要增加财政赤字,通过政府发债、而不是银行信贷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中国目前状况下,赤字率提高到5%都是相当安全的。
“中国经济形势持续下滑,虽然2月好转、但不是转折性的,至少现在不能下这样一个结论,”余永定表示,“恐怕经济下滑不是暂时的、周期性的,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如果不采取对措,可能要继续下滑甚至突破底线。”
他认为,中国目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公司债占GDP比重居高不下、非金融企业利润过低的三大问题,把这些现象结合起来动态地看,会发现中国经济处在通缩的恶性循环,而通缩的起点是信贷扩张支持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和过度的负债。
“(产能过剩导致)物价下降令企业利润受到挤压,企业就要减少投资,结果就是总需求减少,那么物价就更低、企业利润进一步下降、进一步减少投资,这是个持续往下的过程,”他表示,“为什么等了好几年中国经济都没有反弹,就是因为我们处在通货收缩阶段。”
余永定认为,CPI为正主要是工资上涨和老龄化的结果,而工资上涨快于CPI上涨也让企业利润受到挤压。
“判断经济是否处于通缩状态的重要原因是看实际债务的变化情况,”余永定解释称,推动CPI上升的主要是食品、娱乐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等,这些领域的企业大多为中小、服务企业,实际债务并不多;负债大户是大规模企业,是制造业国企。
同时,CPI上升不足以抵消PPI下降对实际债务的影响,而且CPI正值加强而不是削弱了物价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冲击;CPI为正和PPI为负的组合,比两者皆为负的组合对经济增长更为不利。
中国此前公布,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为2014年7月以来最高。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同比下跌4.9%,降幅较上月的5.3%缩窄。
中国要怎么办?余永定认为,要在去过剩产能的同时刺激有效需求,要增加财政赤字,通过发债而不是银行信贷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尽量压低国债融资成本,并要尽快从数量目标转向价格目标;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要争取让人民币汇率尽快浮动。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余地巨大,增加基建投资可以改善经济结构,而且PPI下跌也有利于基建投资。”余永定称。
但他也指出要通过国债融资,增加财政赤字的余地还较大,信贷融资只能起到扶助作用。
“今年财政赤字率增加到3%是不够的……从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5%的赤字率是相当安全的。”余永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