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耕地占补平衡须“秋后算账”

作者: 浏览数: 5

耕地占补平衡,是中国为了维持耕地面积而采取的一种补偿措施,但是中国允许铁路、水利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占补采取“边占边补”的方式。但是社科院近日发布2015《土地整治蓝皮书》提出,对于各级政府对建设占地做出的补充耕地“承诺”,在工程竣工时要“秋后算账”。

在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耕地占补平衡,允许这些项目实行耕地占补平衡“边补边占”,由各省(区、市)政府采取书面形式做出补充耕地“承诺”,即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

在这本《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2》中,研究者认为,今后如何履行这些承诺将是对各级政府的重大考验,同时也对国土资源部门如何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耕地占补平衡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5月底,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作出指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要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防止出现补充数量和质量不到位的问题,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

蓝皮书指出,目前全国有12个省份建设用地总量已接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规划控制目标数,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不断增大。未来一个时期,各类建设不可避免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并且占用的大多还将是城乡结合部的优质耕地。

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仅从1996年到2009年的13年间,全国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耕地超过2亿亩,其中大多数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按照吨粮田的标准计算,相当于损失掉了180亿公斤的粮食产能。

按照《土地管理法》,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