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周一发表评论文章称,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又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
文章称,定力不等于固步自封,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及时预调微调,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防范措施做得周密一些,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
“中国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制度优势明显,只要把握好,出不了大问题。”文章称。
中国就业好于预期,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新亮点破茧而出,新动能蓄积力量,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不必纠结于GDP数字的些许起落,而应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文章提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断崖式滑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符合预期,主要指标有所回升,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定在哪里?定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上。稳,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搞强刺激;发展局面要基本平稳,守住风险底线。进,不是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提质增效,追求结构优化。”文章称。
文章指出,经济增速回落,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因素。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是经济规律使然,并且7%的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名列前茅,创造的实际增量是前些年两位数增长也比不了的。
搞强刺激、踩大油门,只会让经济在短期内“兴奋”,缺乏持久活力,还可能留下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积聚等“后遗症”,损害的是转方式、调结构等中长期发展战略。文章提到,保持定力就要排除干扰、攻坚克难,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转方式、调结构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起,必须有长远眼光,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不为速度的一时波动而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周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进行预调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