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昨日在政协大会发言时表示,要从根子上解决中国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必须从金融体制改革上下“狠功夫”。他建议建立专门针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长期建设基金,并应适当扩大地方债规模,让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直接面向债券市场募集长期建设资金。
李稻葵表示,中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之高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当前中国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在5.5%左右,大大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实际利率一般都要在基准利率之上大幅度上浮。不少企业家被逼上了借高利贷的不归路。许多变相高利贷月利率达到了10%以上,令人咋舌。
设基建投资基金
李稻葵建议,首先必须把长期基础建设的融资从商业银行和信托中剔除出去,建立专门的针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长期建设基金,学习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机构的融资办法,由政府出“种子资金”,再提供担保,然后面向资本市场发行可流转的长期债券。如此,不仅能减少基础设施项目对银行系统信贷资源的占用,而且能够使长期基础建设的融资独立于各级政府,由第三方客观评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效率。其次,应适当扩大地方债规模,让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直接面向债券市场募集长期建设资金,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倒逼地方财政对资本市场公开透明,提高地方财政以及长期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