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权威人士”再次在《人民日报》发声,详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人民日报》援引“权威人士”观点,往往会释放重大政策信号,引发广泛关注。值得关注的是,文中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强调要解决中长期增长问题,必须致力于采取重大举措进行结构性改革,这个过程中会有阵痛,但如果不抓住窗口期,明天可能面临更大痛苦。
多方采访发现,对于许多官方学者和地方官员来说,这一重大表态将成为2016年度经济工作的风向标。一位中部省份的中层官员表示,尽管只看GDP的旧有评价体系在改变,但对在增速上能“忍耐”多少仍有疑虑,而《人民日报》刊发的这篇文章直接指明了方向:在保证L“底部”的情况下,甩开膀子依靠创新搞改革,地方发展的引擎又能快速转动起来。
有接近高层的智囊人士昨日透露,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来说可以说是一颗“定心丸”,也是增长压力的“松绑”。一方面,党中央正确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客观情况并将精力集中于改革换取长远利益的思路,有利于中国摆脱目前的发展焦虑;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式的提出又为发展指出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在提出“十个更加注重”“、五大重点任务”等目标的基础上,多次谈到“僵尸企业”、去产能、去库存、降低企业成本等近期的重要改革方向。智囊人士透露,完成这些目标要启动全方位的改革,其中,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以及财税改革,这“新三驾马车”是盘活全局的重头戏。
“毋庸置疑的是,接下来我们要去碰触的那些领域都是最重要、最核心,也最缺乏改革经验的领域,创新和定力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位智囊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