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基金一哄而上 学者警示风险

作者: 浏览数: 127

近年来,中国政府引导基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5日,中国财政学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表示,现在政府引导基金五花八门,各个部门竞相设立,而且不止一只基金,是很多基金,大有一哄而上的架式,很可能引发出严重的风险问题。

政府引导基金设立的初衷是改变财政支出的方式。过去政府支持企业发展时,主要是通过财政补贴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企业,分配过程存在寻租空间,扶持效果也不太理想。政府引导基金则由政府出资,并吸引有关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按照基金的规则市场化运作,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资金可以滚动使用。这些基金大都采用“母基金+子基金”的方式。

从地方实践来看,因为制度设计不健全,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探索以政府引导基金方式支持产业发展,2015年山东省各级政府参股或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总规模预计达到1320亿元以上。

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基金业务部项目主管刘魁表示,山东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在具体运作中,重复设立,数量过多,造成资金分散使用,无法形成“拳头”效应。项目有限,可供机构投资项目不多,人才有限,招募不到专业化基金管理团队。

刘魁表示,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省级层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引导基金顶层制度设计。山东省刚开始顶层设计主要是采取部门主导,按行业设立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各个主管部门具体制定引导基金实施细则,细则方面提出引导基金的规模、设立数量,这导致行政化色彩相对较浓。

他强调,要借鉴外省市的做法,拿出部分资金市场化运作,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在母基金、尤其在子基金层面,扩大基金规模,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清,给政府引导基金埋下不少风险隐患,财政部预算司处长周娅表示,有些基金没有按照市场化原则操作,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社会资本承诺保底收益,收益达不到,由政府补足;二是约定基金本身出现亏损,由政府补足,这类资金实际上是由政府对社会资本的还本付息“兜底”,明股暗债加大了财政风险。

周娅表示,下一步要对这些做法进行纠偏,“可能是约谈,也可能是出台文件”。

    此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必须先明晰政府引导基金定位,合理控制基金规模与投向。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已设立的基金尽快形成投资、发挥效益上来,不盲目新铺摊子,不搞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