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1953年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06年“十一五”(2006-2010年)改称“五年规划”,而今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出台在即。如今,五年规划不仅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手段,也是评价国家治理绩效的依据,折射出新的治国理念。与上一个五年规划相比,“十三五”中国将弱化GDP增长的规划,进一步增加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民生改善方面的约束性指标,推进实施“教育强国”、“绿色发展”、“健康中国”等新战略,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科学发展。
在新的五年规划中,弱化经济增长规划已成共识。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中国的五年规划已从过去的促进增长变成了约束甚至管理增长。增长不是唯一目标,增加一些约束性内容和要求是为更加长期、更加协调、更加全面的增长。
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强化
早前国家发改委与多家智囊机构均提出,“十三五”制定“7%左右”的GDP增长预期目标,比较适宜,而6.5%是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底线。而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有关“中国经济无需固守7%,6.9%已是来之不易”的表态,则显示7%将不再是“十三五”死守的底线。
专家指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明显下一台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是提质增效、健康可持续发展,淡化GDP增长的规划已是必然。
从指标设计看,“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从过去的经济指标为主转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反映了政府职能的重心从经济领域逐步转向公共服务领域。
胡鞍钢认为,“十三五”可以比“十二五”进一步减少经济指标,可只设置国内生产总值(GDP)、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两个预期性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非经济指针比重则超过九成,并大大增加约束性指标,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
三大新战略弥补“短板”
从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看,中国面临着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短板”待补,小微经济体(亦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运营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取代资本技术约束,上升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保险、基本住房、基本教育等存在很大差距。为补“短板”,专家预计,“十三五”规划中,有关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约束性指标将进一步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国家将优先推动“教育强国”、“绿色发展”、“健康中国”的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