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此前表示将通过国家授权的低息地方债置换银行体系和市场内高息地方债务,市场借此传言央行将认购低息地方政府债务。
民生宏观点评:①推出的可能性不大。一是这种做法与中国领导人执政思路不一致:未来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逐步打破刚性兑付,不仅不会有中国版QE,未来甚至会开启有限违约模式;二是法理上不合理:《中国人民银行法》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它政府债券”,央行不能将政府债务货币化具有法理依据。三是与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不符:资金面偏紧,但从近期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央行无论在“量”的工具还是“价”的工具使用上都比较谨慎,货币政策应该不会突然跳向QE。
②4月起城投债大量到期,在土地财税收缩,财政收入放缓的环境下需要新的融资工具置换,而新债置换旧债的处理方式是只是为了时间换空间。近期资金面明显偏紧,影响存量债务置换成本,也会挤出市场化主体融资机会,货币政策可能会出现宽松,比如降准。
③未来处理存量债务的方式主要还是依赖资产证券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购置不良资产、股权置换债权等方式,处理方式应该是温和和渐进的,除非出现不可控的情形,否则采取类QE的方式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国泰君安也认为,央行不可能推10万亿QE购买地方债。国君宏观任泽平点评3万亿地方债务存量替换称,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需要改革突破困局,而不是简单地放水QE或大规模财政刺激能够解决的。
国泰君安又称,中国此轮牛市是“改革牛”而不是“水牛”。对于市场上流行的部分观点,比如一味要求大规模放水,简单粗暴地降息降准,或仅靠中性偏紧货币政策调结构,等等,我们不能苟同,这显然不是当前中国形势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