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强力推进财政电子票据增值化改革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信息来源:省财政厅

作者: 浏览数: 3

国务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实现财政电子票据全国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作为全国首个实现财政票据全面电子化的省份,2024年以来,浙江财政全面落实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聚焦财政电子票据“关键事”,拓展服务场景、强化区域互联、挖掘票据价值,全力推进票据增值化改革,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聚焦“拓场景”,做优三类主体的办票增值服务

财政电子票据涉及政府公共服务和众多民生领域,是一个城市数字治理的底层基础设施。浙江财政聚焦企业、社会组织、政府机关的用票需求,不断拓展票据应用新场景。一是面向企业,丰富“电子票仓”,助力降本增效。针对涉企电子凭证归集渠道多、无纸化报销进程偏慢等问题,迭代“浙里办票”平台“企业票夹”功能,帮助企业归集财政票据、税务发票、银行回单等常用电子凭证40余种,同步提供凭证的下载、查验、报销、归档等延伸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和人工成本,提升了财务管理效能。如浙江电力公司通过系统对接,财务凭证无纸化率达90%,财务效率提升50%以上。针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政策享受面不宽、抵税不便等问题,协同省税务局实施企业公益性捐赠抵税“无感智享”行动,通过跨部门系统贯通、数据共享、政策匹配,精准为企业提供政策提醒、自动抵税等增值服务。2024年企业汇算清缴期间,为1.25万户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8.67亿元,持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二是面向社会组织,开展“一站认定”,优化服务流程。围绕社会组织“登记认定一件事”改革,依托“浙里捐赠”平台,将分散在财政、税务、民政等部门的票据领用登记、开票项目认定、免税资格认定、税前扣除资格认定、税务登记等5个关联事项进行整合,变“多次重复申请、线下串联式审批”为“一站集成、一网通办”,获得了试点地区社会组织的普遍好评。三是面向行政单位,打造“浙里报账”,赋能机关效能建设。打通预算、报销、支付等经济业务全链条,实现公务出行、会议、培训、办公用品购置等各类事项掌上办理,服务单位数超2万家,用户数超210万人,全流程在线报销542.8万笔。

聚焦“强互联”,构建电子票据区域共享制度体系

深入推进长三角财政电子票据一体化改革列为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8项重点合作事项之一(浙江共牵头2项)。2024年以来,为深入推进这项改革,浙江财政牵头三省一市财政、医保、数据管理等部门开展了连续三次集中攻坚。一是构建安全共享制度体系。7月,为防范票据数据区域共享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浙江财政牵头制定、三省一市联合印发的《长三角“一网通办”财政电子票据共享应用安全保障方案》出台,创新了票据跨省共享准入、授权、应急、责任、退出等机制,填补票据区域安全共享的制度空白。随后,为确保票据数据安全规范使用,再次联合印发了《长三角“一网通办”财政电子票据共享实施方案2.0》,进一步形成责权清晰、协同共治的安全防护体系。二是列入全国跨省报销首批试点。2024年以来,财政部专家组已连续3次到浙江开展专题调研,浙江作为全国票据跨省报销应用方案的起草组成员之一,多次参与方案制定讨论会并建言献策,浙江牵头推进区域票据一体化的做法上升为全国规范。近期,浙江被列为全国跨省报销首批试点省份。三是落地票据跨省共享便民场景。长三角财政电子票据一体化已在医保零星跨省报销和商保理赔跨省报销两个场景成功落地。长三角老百姓可直接通过各省政务平台获取本人在三省一市的全部医疗票据,提交医保部门报销的时间缩短为1个工作日,保险公司无需到现场核查,理赔成本大幅下降。截至目前,浙江已办理医保跨省零星报销超5300余笔,商保理赔服务长三角用户近42.9万人次,有效缓解群众跨省报销难的问题。

聚焦“挖价值”,数据分析助力科学决策

搭建财政电子票据分析平台,开展财政电子票据线上分析、实时监测、精准研判、科学评估。一是开展财政票据动态监控,提升监管能力。针对传统人工监管效率低下、精准性不够等问题,围绕电子票据使用全生命周期,构建票据动态监控系统,设置22项预警指标,辅助大数据算法和模型等技术手段,变“线下、传统、事后监管”为“线上、智能、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用票问题。二是开展行业分析,助力优化政策。如通过构建因病致贫模型、行业疾病分析模型、生育支出模型等,与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关联,围绕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方向开展专项研究,为优化医疗政策提供参考。三是开展特定票种分析,为财政促富政策提供参考。围绕公益捐赠票据数据开展捐赠意愿和捐赠行为分析,促进捐赠的透明度和合规性,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分析医疗票据数据资源并结合个人收入等信息,有效识别需帮扶对象,助力“扩中家庭”精准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