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五报道称,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英国“脱欧”前景不明等因素,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人民币所肩负的责任;而国内推进供给侧改革也不可能以“大水漫灌”辅之,因此未来“稳健”仍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报道并称,外部影响因素加大,美联储加息节奏相对较慢,但美国经济复苏相对欧日等经济体依然较好,其货币收紧对比欧日货币宽松,意味着美元仍将处于相对强势,美元指数在经历前期调整后有可能重回升值通道,人民币兑美元便面临贬值压力。
报道并援引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刘明礼认为,英国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是否留在欧盟这种重大的政治决策必将影响全球经济。与此同时,从当前国际化进程来看,由于人民币还尚未扮演重要避险货币的角色,英国公投的不确定性将对人民币需求形成冲击,因此中国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人民币的基本面。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宇也称,人民币汇率是中国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的重要变量之一。美联储放缓加息脚步,短期内有助于人民币企稳回升,而英国“脱欧”公投则会对欧元形成较大打击,助推美元上涨,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所以从外部不确定性增大这个角度讲,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无疑十分必要。
报道称,中国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同样会深刻影响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具体来说,“去产能”、“去杠杆”需要偏紧的货币环境,而“去库存”、“降成本”则需要偏松的货币环境,“补短板”需要精准的货币投放。货币政策有望继续维持“稳健”的基调,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平稳运行与结构调整的平衡。
周宇并称,作为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原因,资金过度流出现象是货币政策采取稳健路线时的一大考虑,需要合理引导。可以预见的是,当前这种稳健货币政策的延续将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从而避免人民币出现‘跳水’式贬值。
报道并援引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称,对于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只要带给市场经济平稳发展的信心,就能比较明显地消除市场的恐慌心态。在涉及人民币汇率的政策储备上,要深入研究推出“托宾税”、无息存款准备金、外汇交易手续费等价格调节手段,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绝对不能轻易用宽松货币政策。